GM(吉姆) 的由來
--我盡量減少修改,將十年前的原文貼出。--
本文最早作於1999年期間,當時的我還是一名高中生,出來的文當然不好,資料性極不足,只是點點皮毛而已。
過了兩、三年,本人亦已是大專生,見識多別人的論文,尤其是教中、西方經濟史的宋敘五先生,其解述事情的方法,令本人深切了解何為文章,對過往自以為學了很多東西的我,才方切大悟。
本文所用的資料,多是從模型中的說明書中取得,雖然不算多,但準確度應該有基本的程度。
始終GM並不是主角機,亦不太受歡迎,所以官方推出的資料比較少,多數是修改自高達的資料罷。
本人是GM的喜愛者,喜歡它簡單實際,從不花考,好做性比高達要高,因為沒有頭頂那天線等的限制,喜歡像誰也可,甚至是左合右併也可,是極富創意的MS。
以後希望可以寫其他型號GM的論文。
GM 的由來:
在UC0079年,地球連邦政府(EFSF)與自護公國發生一場高達史上最出名的戰爭 --一年戰爭。
在這場戰爭中,受到米洛夫斯基(MINOVSKY)粒子的影響,對電粒子產生干擾,令對準裝置(如雷達等)不能準確地把目標對準。
連邦軍面對著自護公國體積細小,而擁有高機動能力的渣古,連邦軍內軍艦的巨炮火力雖強,可是打不中目標,只有胡亂射擊。
這令連邦軍引以自豪的連邦艦隊突然變成無用武之地,成為渣古的炮灰。
連邦軍的反擊要等待到高達成功面世之後。V作戰計畫的成功,高達出色的表現,令連邦軍高層意識到大砲巨艦已經不再是戰爭取勝的關鍵,一群擁有高機動力的MS兵團才是戰勝之道。
於是連邦軍恨不得把高達大量地生產投入於戰場之中,作為連邦軍中新的主力,及希望轉守為攻(當時的宇宙空域差不多全是自護管治,只餘下月神2號(LUNAR 2)和第七區(SIDE 7)﹔在地球上的形勢亦不樂觀,北美、亞洲、東歐及非洲等亦差不多己經被自護奪取。
不過,當要大量生產高達的時候,問題便接踵而來。高達本身就是當時連邦軍中科技的結晶,高達不只是參考渣古而成,它是連邦出動了全部的科技去制作的,核戰機(CORE FIGHTER)分離系統、高達合金(LUNA- TITANIUM ALLOY)、可攜式BEAM RIFLE…等無不是最尖端、最高檔、最高性能的技術及資源。
要知道,這些複雜的技術和稀有的資源在大量生產時的成本是相當昂貴的,而生產所需的時間亦較長。若果真的要大量生產高達的話,連邦可能要花光他們的儲備啊!
其實,高達完本在設計時,設計人員已經知道它有很多東西是多餘的,何解明知是不太需要,但還是加進去呢﹖是因為要測試。
高達(一號機)可以說是連邦第一台汎用型MS,由於是初哥的連邦,甚麼無理有理也加進去,再試試看那些東西比較有用,才將之歸納入之後主力生產的MS。
所以吉姆才是V計畫的最終目的,高達只是其中的副產品而已。
GM與高達的分別:
在提高生產性的大前提下,頭部除了保留機關炮,其他東西諸如面部的輪廓,皆一併簡化,務求達至極少的工程。不過,基本照像原理保持不變,而且偵測半徑比剛彈多出300M。這是可以理解的,因為剛彈原本的設計為近身格鬥戰的兵器,因此它的視野需求不高,反正是肉眼可見的距離。相反吉姆的開發,最初是以汎用性為主,視野的需求自然增加。而並非是吉姆眼睛前,那片玻璃的影響。
有朋友說,因為那片玻璃,令吉姆的視力比高達強,是吉姆唯一進步的地方。首先本人大膽否認此論點,其一,視力強不等於進步,是「需求量」的問題,前文已經說了其由﹔其二,暫時還未有典籍,提供有關那片玻璃的資料﹔其三,若果那片玻璃真的有影響視力的能力,我想信高達必定也有利用相關的技術,但體積不及吉姆般大,可以想像成人類使用的隱形眼鏡,那麼不可能是吉姆的視力比較強﹔其四,那片玻璃或多或少會對光做成拆射、散射及反射等作用。光經那片玻璃再射入SENSOR,或多或少會做成失真,因為有部份光被散射及反射,若以上問題可以經電腦計算而解決,也需要一台速度不慢的電腦,這樣極不乎合吉姆的簡化原則。
上半身,首先,刪除核戰機,這部份亦是整個高達中最複雜的。刪除這部份的時候,同時駕駛倉亦一起作出修改。駕駛倉內的結构包括操縱系統一俜進行簡化,電腦系統改由全自動系統,資料數据由高達身上獲得,它續承了 RX-78的實戰數據,開發出一套駕駛軟件,就算是沒經驗的駕駛員,也能有效地操控一些基本動作。主要是因為高達的育成型電腦,實在太高價了。發動機亦如是,核融爐出力從1380kw降至1250kw。吉姆亦無必要動用如此多的電,反正甚麼也要簡,應該連電容也不會用多吧。
雖然吉姆去除了核戰機,但是其可做性卻反而增加。上半身可以有更多空間,放置其他裝備。吉姆於原本是裝設核戰機的地方,除了保持操作系統,在餘下的地方裝設了發電機(GENERATOR)。此做法對於改裝成砂沙漠戰用,或狙擊任務中使用的CUSTOM型,於施工時有漠大的幫助。
背部的推進器的馬力匹數雖然保持不變,可是卻改用了次級質素的推進器。主要的分別在於放熱力,即是推進器噴射時所產生的高溫,能否順利散發。此點非常重要,因為製造吉姆的金屬改變了,改為強度和放熱力較低的鈦合金(TITANIUM ALLOY),熱力不能有效散發,以至當推進器噴射時,容易產生溫度過高 (OVERHEAT)的情況,而強制關掉推進器,以免爆炸。間接地大大減低了推進器的噴射時間。不過為了可以增加噴射時間,唯有將溫度降低,亦即是把噴射的能量減低,因此,吉姆總是慢慢地飛,想快也難。
上半身的外型至看似差不多,可是內裡經已被改成糟糟的了。
其次便是在其他架構中著手進行簡化,下身的裝甲大部份被刪減,穿越大氣層的能力當然被刪除。從外型觀看,上小腿好像被簡化,由於資料不足,不知道它的行走性(機動力)是多少,只能估計。小腿的簡化,體積細小了﹔體積細小了,亦即是內部可用的空間細小了。內部可用的空間減少,意味著內部的裝置也減少,其中最大可能性是裝上了一組組簡化的步行機械組件。也許正是這個原因,吉姆的步行速度像是比較慢。
亦有另一個說法,吉姆可步行的時間(連續作動時間)可能會比高達強。試想吉姆的步行速度已經不快,若果連續作動時間短,吉姆的最大可到達的距離便非常短,解決方法是用大型運輸飛機飛抵戰場之後,將之空投。不過,大型運輸飛機的數量不多,多數連邦軍中的大型運輸飛機是用來運送補給物資,而且吉姆的數量實在太多,而且空投是需要著落用的背包,背包是用完即棄,回收率亦偏低。大型運輸飛機需要低飛來協助吉姆著陸,低飛亦會增加被擊落的機會,極不化算。而增加吉姆的步行時間,才可大大減少以上成本,方付合吉姆的生產原則。(高達腿部的連續作動時間為185min,僅三小時,對吉姆而言未必足夠)
最後是把整體裝甲改用較差的素材,轉為鈦合金(TITANIUM ALLOY),始終高達合金是稀有金屬。由於裝甲素材改變,令整体重量增加。但是你也許會問,在官方資料中,高達的淨重43.4t,全武裝時重60.0t,明明比吉姆(淨重41.2t,全武裝58.8t)重,何以說出吉姆比較重,這個論調呢。其實原因很簡單,那是數值與比值的問題。吉姆經了如此龐大的瘦身工程,機體重量按理會大減,尤其是只一把光劍(BEAM SABER),BEAM SPRAY GUN(吉姆用)的SIZE與BEAM RIFLE(高達用)的SIZE 至少小一倍,上小腿及下腰的刪除,也沒有需要令外盛裝燃料的核戰機,頭頂的「V」字也不輕吧(^,^)。這麼多的東西,又那會只重2 噸呢。
轉另一個方式,應該說是鈦合金比高達合金為重。除了透過之前提及的方式,還可以透過邊際分析法(MARGINAL ANALYSIS)。高達的淨重43.4t,全武裝時重60.0t,中間相差16.6t﹔吉姆淨重41.2t,全武裝58.8t,中間相差17.6t。武器的重量便是淨重與全武裝重的差額,而吉姆的差額較高達多,即是吉姆的武器較高達的要重。大家試想,吉姆的(標準)武器就只得一把電光劍,一面盾和一把短短的小BEAM SPRAY GUN。這麼少量武器竟然比高達的武器(兩把電光劍,一面盾和一把長長的BEAM RIFLE)重,便可以知道,吉姆轉用的鈦合金是比高達合金重了。
武器方面亦被簡化,改成為低出力的電光兵器,射程和貫穿力亦不如前。由於沒有數據,唯有看TV或OVA 作估計。吉姆在TV版中出場始於第29話(攻擊查布羅),而有它的射擊畫面,則要到第36話(恐怖!機動魔霸)。在此話中,有吉姆一擊射破渣古的鏡頭,但是由於當時的TV在資料上的設定未必完整,許多動作(射擊、閃避等)多是作畫者在作畫時,為了動畫上的效果,而有部份更被誇大。再加上新興的高達學,重新把許多資料再設定,因此唯有以文獻資料估計。
於PS2上推2的遊戲<基利之野望 自護獨立戰記>中,說到吉姆在大戰後期,追加使用高貫穿力和破壞力的實彈MACHINE GUN。主要由於在大戰後期,自護軍新型MS的耐BEAM力有所增加,尤其是勇士(GELGOOG)。而吉姆BEAM SPRAY GUN 的貫穿力已經不足以對付,使用實彈反而效果更好,其中還可以有助於射擊實習。單從以上的資料估計,BEAM SPRAY GUN 的威力大約和61式坦克相約(MACHINE GUN 是與61式坦克主炮相同規格,屬90mm實彈)。
在武器上的分別不止如此,連邦將GM的武器分組生產,如某些GM裝有反MS大炮,有些則裝有雙電光劍。這是因為若果每一台GM也生產一整套兵器的話,除了生產需時之外,亦會造成浪費,而且也不合乎經濟效率。
總之將它簡化到一個無可再簡化的地方(這句話有點兒誇,至小GM還可以簡去整個頭部吧!像ARMORED CORE 3中,頭部只是一根天線加一個照像機罷了….^_^)。
經過如此的簡化過程,被簡化後的那個初型使被稱為吉姆,GM。GM全寫可解為Gundam of Mass Productive Type,主要按官方公佈而定,不過可以確定的,GM一詞含有「量產化高達」的意思。GM的性能由於被過份簡化,所以與高達的性能差別甚遠。
GM的生產數量﹕
GM的成本低廉(約為高達的1/20,RGM-79 MASTER GRADE說明書p.3),雖然性能十分不濟事,但是在連邦極大量的資源支持之下,GM的生產數目多得驚人,並以人多蝦人少的戰術(以多欺少),即是以量取勝,用數台,甚至數十台GM去對付敵方的一個小隊或一台敵機。由此可見,連邦的資源是多麼充沛啊!
根據RGM-79 MASTER GRADE模型中說明書(p.3)提及,在0079年期間,查布羅(JABURO)在第一次生產GM時,一共生產了42台,以作為地面部隊之用(不是陸戰型GM),是為GM 的早期試作型。之後,經過細部設計上的調整,於六所生產據點中(包括同年12月以後,奪回的北美洲加利福利亞基地),作第二次量產,至終戰期間為止,又生產了共288台GM。
GM的編制﹕
MS的出現,展開新的戰略體系的對抗措施(STRATEGIES)及加快其推進,連邦中以往擁有的戰鬥機及戰鬥車輛(如61式坦克),加上新增的MS,令作戰部署的可行性及靈活性開了變化。由於行軍調動等問題,出現了很多由MS、戰機及戰車等組成的混成隊伍。
本來,連邦最初生產GM時,對其編制的想法並不如此。以宇宙艦隊為例,一小隊的構成包括,一台隊長機(雙BEAM SABER型)、三台通常型、及一台支援機。支援機原本是GM CANNON(RGC-80),可是由於量產計劃較遲,而改用手持火箭炮(HYPER BAZOOKA)的GM 代替。因此,一MS小隊的構成是五台GM的,當中,各用途GM的組合可以更改,最主要視乎環境和操作員(PILOT)的強弱和特性以定。
總結﹕
最後GM成為了連邦軍中的主力,亦成為了連邦戰勝的條件。此外,直到戰後,設計的上毛病才漸漸減掉,而且強化的改良型相續開發,連邦軍以後的機種也多以GM作為基礎,成為對後世量產MS影響最深遠的重要機種。
參考資料﹕
機動戰士 0079 TV版
機動戰士 0079 劇場版
模型MASTER GRADE of RGM-79 GM 組合說明書
模型MASTER GRADE of RGM-79[G] GM 組合說明書
模型MASTER GRADE of RGM-79N GM CUSTOM 組合說明書
模型MASTER GRADE of RGM-79Q GM QUEL 組合說明書
模型MASTER GRADE of RX-78-2 GUNDAM 組合說明書
模型MASTER GRADE of RX-78-2 GUNDAM VER.1.5 組合說明書
模型PERFECT GRADE of RX-78-2 GUNDAM 組合說明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