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eynesian Theory of Money 〔Lv 3〕
凱恩斯在他著名的作品《通論》中,把古典學派認為流速( Velocity )是固定之見推翻,並且建立一套新的貨
幣需求理論,強調利率的重要性。他建立的貨幣需求理論,通稱為
流動性偏好理論( Liquidity Perference Theory )。
他提出了三個比較重要的「動機」,來取決貨幣需求的數量,它們分別是﹕交易性動機、預防性動機、及
投機性動機。
交易性動機 Transactions Motive ( Mt )
|
古典學派認為人們持有貨幣是為了進行交易,保留傳統的觀點,凱恩斯把這一個部份也納入貨幣需求的元
件之中。凱恩斯相信,交易性貨幣需求是按收入的高低決定。
收入中某一個百分比,會保持作現時交易之用。
Mt = f ( Y )
|
預防性動機 Precautionary Motive ( Mp )
|
人們除了會保留貨幣作為現時交易之外,另外還會保留一些貨幣,以作一時意外之用。
凱恩斯認為,預防性貨幣需求的數量,取決於人們對將來消費水平的多少,是收入中某一個百分比。
Mp = f ( Y )
另外,保留一些多餘的貨幣以作將來之用,持有這一些貨幣涉及成本﹕利息成本。
利率越高,持有貨幣的成本越高,會減少預防性貨幣需求的數量。
Mp = f ( Y , r )
|
投機性動機 Speculative Motive ( Msp )
|
凱恩斯將資產分為貨幣及債券﹕持有貨幣沒有利率收入,但流動性最高﹔債券是泛指一切可以帶來利息收
入的資產( 証卷 )。究竟何時人們把財富儲存在貨幣,而不是債券呢﹖
債券的價格時有變動,利率上升時,債券價格下跌﹔利率下跌時,債券價格上升。
如果債券的價格上升,除了利息收入之外,還可以獲得資產增值( Capital Value Gain )。
不過只果債券的價格下跌,則會帶來資產損值。
在利率處於低水平時,人們預期利率上升,使債券價格下跌。持有債券會有損失,如果損失大於利息收入,
人們便會出售債券,而持有貨幣( 現金 )。相反,利率處於高水平時,人們爭相購入債券,持有貨幣的數量
便減少。
Msp = f ( r )
|
把三個動機放在一起,貨幣需求是由收入( Y )及利率( r )影響﹕
Md = Mt + Mp + Msp
Md = f ( Y , r )
貨幣需求與收入是正關係,與利率是負關係。
( 以下部份不在AL 的考試範圍內 )
以下示範凱恩斯如何推翻古典學派認為流速( Velocity )是固定之見。
凱恩斯提出的貨幣需求是對實質的貨幣需求﹕
把它倒轉﹕
兩面同時乘上Q﹕
這樣便可以得出流速( Velocity,V )的函數式。我們知道貨幣需求與利率成負關係,那麼利率的改變,
貨幣需求會改變,V 不再是固定之數,而會隨利率改變而改變。
利率改變是常事。如人們預期將來的名義利率高於現在,便會預期債券在將來的價格會下降,而出現資產
損值,那麼預期持有債券的回報便會下跌,令貨幣更加吸引,結果現在的貨幣需求便會增加。貨幣需求
f ( r , Y )上升,V 便會下跌。
從中可見,V 會受到預期對將來名義利率的高低影響,這是為何凱恩斯認為V 不是固定的原因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