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itive and Normative 實證性和規範性
經濟學本身是一門涉獵甚廣的學問,有一些人認為,我們要利用對經濟學的學習及研究,去改善社會,認為社會應當怎樣怎樣,政府政策要如何如何。
另一班人則認為,經濟學是一門獨立的科學,科學是要讓我們去了解事物,解釋事物之間的關係,而不應該對經濟學抱持有改進社會的期望。
前者被稱為規範經濟學,後者稱為實證經濟學。這兩個是對經濟學抱持有甚麼態度的意思,以價值觀、道德倫理等介入經濟學中,就會影響經濟者思考經濟學時的思路,而或多或少會希望改進社會,或是對社會政策提供建議。
這一批學者多為政治家,希望利用經濟學理論去支持自己的經濟論調。
近年來許多純經濟學家都走實證性路線,以理論去解釋現象,埋首於理論的建立及考證,許多時,盡量避免加入價值觀等問題,盡可能去「科學」,盡可能地客觀。
注重人與人的關係研究的經濟學是規範經濟學,
它關心人們的經濟行為" 應該是甚麼 " ,
研判經濟學中涉及道德規範與價值判斷的問題,
以一定的價值判斷原則來評價人們經濟行為的是非善惡。
換言之,它從一定的價值判斷出發,提出人們經濟行為的規範( 即標準 ),
並探討和制定滿足這些行為規範的行動步驟和政策建議。
它的重點在於如何建立規範,如何運用規範於經濟行為。
與此不同,實證經濟學研究經濟學中
可以用事實驗證的問題,
它不涉及倫理道德價值判斷問題,不問人們經濟行為的是非善惡,
也不管人們的經濟行為 " 應該是甚麼 " ,而只關心 " 是甚麼 "。
換言之,它從有關經濟行為的假設前提出發,分析經濟活動的過程,預測經濟活動的後果,
因而帶有通常所說的 " 實証性 " ,主要研究經濟學中人與物以及物與物的關係。
武康平,高級微觀經濟學,清華大學出版社,第 3 頁
|
武康平先生舉了一個例﹕「糧油漲價 10% 的問題,規模經濟學要用一定的倫理來判斷漲價是否應該,前提是否合理,
然後才研究如何實現﹔實驗經濟學則首先要搞清楚漲價的前提條件,然後經過分析論証,得出能否實現的結論,
研究實現的途徑,並預測糧油漲價 10% 將會帶來的結果。」
在學術上,一般會採用實證性的方針,以求證為依歸,客觀分析問題。在高中的經濟學課程,甚至大部分大學的經濟學課程,都是以實證性言論為主導。
同學們在跟叔伯兄弟談論國家大事時,不妨用用規範性的言論,發表一下個人建議,用不著緊緊於懷。
注意!! |
教育官方當局認為,實證性言論是「可被事實推翻(Refutable by facts)」,他們進一步指,如果你不同意某個實證性言論,你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尋找例子和理據推翻(反對)這個實證性言論。
與之相反,由於涉及價值觀問題,規範性言論是不能夠透過引証事實來証明某個規範性言論是錯誤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