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hat is Economics 經濟學是甚麼
經濟學的外語字根據聞是來自古希臘,在當時解作「管家」,亦可以解為「持家之道」,對自身日常事務的處理,是神所付予的一個責任,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大事情。
古人對經濟學理解為一個資源理管的學問,擁有「管理」、「行政」、「安排」,「稅收」等意思。
往後的一二千年,人們意識到在科學、歷史、文學等傳統學問之外,還有一門隱藏學問,不知道是甚麼來,但是日常經常接觸到。
我們的財富要怎處理呢?農夫要種植哪種作物呢?廠商要生產甚麼呢?如此種種問題,書本上沒有提及,也沒有一門學問去研究。
此段期間,偶而有學者去試探這些問題,但是始終未有一套完畢的研究出台。
直至十八世紀七十年代,一位英國學者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周遊歐洲,並把前人的研究綜合,出版了經濟學典籍『國富論』。
自此,經濟學抬頭了,參與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,分析架構越趨成熟,內容範疇與日俱增,至今,經濟學已經成為一門熱門學科。
這位師傅名叫亞當史密斯,人們奉他經濟學鼻祖。鼻祖即是祖師爺。同學們!我們一齊向祖師爺敬禮!
亞當史密斯則面像 由於右邊面生了豆豆,所以只有左邊面
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,是一門解釋人類行為的科學。
社會科學研究人類於社會中的行為,看看他們怎樣相互影響,互相合作,研究當中產生的多種行為及現象。
社會科學包括很多不同範疇,每個範疇集中研究某一類人類行為。如社會學( sociology )、心理學( psychology)、
經濟學( economics )、政治科學( political science ) 及歷史( history )等等。
人們對世界上不同的物品產生慾望,希望得到它們。然而,世界上的物品數目十分稀少,
不可能滿足所以人們的慾望,於是人們需要選擇﹕選擇先滿足甚麼,選擇誰人可以滿足慾望。
經濟學就是一門研究人們怎樣去善用有限資源的學科。
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,它自有一個出發點﹕假設每個人都在局限下爭取最大利益。張五常稱這為「人是自私/自利」的假設。
即是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,會想盡辦法,在局限中(如稀少的資源)盡可能地謀求最大利益(如滿足最多慾望)。
經濟學的範疇
現時經濟學主要分為兩大範疇: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。國內喜歡叫個體經濟學及總體經濟學,這是基於它們的通常主要研究對象及範圍而命名的。
例如就「需求」這個課題,微觀會研究個人需求或個別市場的需求,而宏觀則著眼於整個地區的總需求。
也許以「個體」「總體」去命名有其一定原因及合理牲,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「微觀」「宏觀」的叫法。首先,這會比較貼切原英語。
微觀是Microeconomics,宏觀是Macroeconomics。
微波爐英語是Microwave,微生物學是Microbiology,顯微鏡是Microscope,Micro-通常帶有「微」的意思。
我歡喜用這兩個字作比喻,Microscopic及Macroscopic,前者形成小得需要用顯微鏡來觀察,後者用來形象肉眼可見的東西。
這用來比喻經濟學則非常貼切,Microeconomics 微觀經濟學,我們用放大鏡來觀察某一個細小部分,而Macroeconomics 宏觀經濟學則是用眼肉可見的角度,整觀全個系統。
尤如觀賞一幅一平方米大小的山水畫,微觀者,你走到畫前不足一米的距離,用放大鏡指細研究畫中的細緻地方。宏觀者,你站到跟畫距離5米遠的地方,遠眺畫的整體格局,氣氛及主題。
(T_T 這個比喻太棒了,不禁使我感動流淚...)
重點 |
1 |
- 經濟學是一門研習人類行為的學科。 |
2 |
- 在有限制下極大化(在局限條件下利益極大化)的基本假設下,個人和社會如何決定稀少資源的運用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