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objectives of firms 廠商目標
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目標,以下會介紹一些常見的公司目標。
1) 追求最大的利潤
以金錢掛帥,即是希望公司的收益比成本高,高出越多越好。收益高於成本的部份,我們稱之為「利潤( Profit )」。
公司希望賺取的利潤越多越好。
一間鉛筆生產商,它從市場上獲得一些資訊以幫助策劃生產。它發現現在市場上一技鉛筆的價格是$3。
作為那鉛筆生產商的經理,負責處理生產事宜。要怎樣做,才能令公司賺取最大的利潤﹖
首先,需要知道生產的成本。而其中最重要的,是邊際成本。邊際成本( MC )是指,多生產一單位物品時,
總成本會增加多少。如果 MC=$5,表示多生產一技鉛筆時,其成本是 $5 ( 總成本會增加 $5 )。那鉛筆生產商的成本如下﹕
產量 |
邊際成本 |
平均成本 |
總成本 |
總收入 |
利潤 |
1 |
1 |
1 |
1 |
3 |
2 |
2 |
1.5 |
1.25 |
2.5 |
6 |
3.5 |
3 |
2 |
1.5 |
4.5 |
9 |
4.5 |
4 |
3 |
1.9 |
7.5 |
12 |
4.5 |
5 |
5 |
2.5 |
12.5 |
15 |
2.5 |
6 |
8 |
3.4 |
20.5 |
18 |
-2.5 |
如果廠商只生產一枝鉛筆,總成本是 $1,若把一枝賣出,總收入是 $3,利潤是 $2。
如果生產 2 枝,總成本是 $2.5,若把 2 枝賣出,總收入是 $6,利潤是 $3.5。如此類推。
而利潤最大是生產 3 或 4 枝,當生產 5 枝時,利潤不及生產 4 枝時高。
那麼應該生產 3 枝還是 4 枝呢﹖答案是 4 枝。這是基於以下的一套邏輯推斷的﹕
P > MC,生產多一單位,利潤上升﹔
P < MC,生產多一單位,利潤下降﹔
P = MC,生產多一單位,利潤不變。表示利潤是最大。
利潤極大化條件( 指定價格 )
市價(P) = 邊際成本(MC)
|
在指定物品市價的情況之下,廠商根據利潤極大化條件來決定產量,並且賺取最大利潤。
若果市場改變,如市價上升至 $5,此時公司會生產 5 枝﹔若下降至 $2,公司只會生產 3 枝。
如此,在不同的價格之下,我們可以得到該公在不同價格時的產量,簡單而言即是供應量,可以畫出供應曲線了。
而供應曲線的形狀,與 MC 曲線完全相同。
2) 其他目標
擴大市場佔有率
市場佔有率用來表示一間公司對整個市場的佔有程度。
在計算方式上,有很多種。有以「銷售額( Sales )」來計算,
市場佔有率 = 某公司的銷售額 / 整個市場的銷售額
亦有以物品數量計算的,
市場佔有率 = 某公司的產量 / 整個市場的產量
亦有使用「客戶數目」為基準計算的市佔率,例如市場上有一萬個客戶,C公司擁有客戶三千,代表它的市佔是30%。
計算市佔率的方法各式其式,各有優劣,大家在分析市佔率時,應該先看清楚所用的準則,分析才能準確。
無論計算方式如何,市場佔有率越高,表示公司的規模越大,享受較高利潤(可能),較有競爭力(Market Power),享有較大的議價空間等等。
如果市場上有多間公司,公司各自佔有市場的程度不一定相同。因此,公司皆想提高自己的市場佔有率。
因為當你的佔有率上升時,表示對手的佔有率下降。是競爭勝出的其中一個指標。
許多時,我們會用一個「餅」來形容整個市場額度(Market Size),用「分餅大小」來表示市佔率。總之,凡商家鬥法,皆想吃掉人家的餅。
說來,究竟是哪一種餅呢﹖吃Pizza不知成不成呢﹖
提供非牟利服務
有一些機構不以賺取利潤為目標,而是希望做福百姓,為人民服務,我們通常稱這些機構為非牟利機構。
它們多數是慈善組織,以低廉價錢,甚至不收費,向有需要人士提供服務,這些人士多為弱勢社群,需要外界人士特別照顧的人。
由於在服務上收益通常不能夠支付成本,它們依賴其他資金來源,如政府資助、慈善籌款、公司或私人贊助等等。
社會責任
以社會責任為目標有一點像以提非牟利服務為目標,不過以社會責任為目標的公司通常是牟利的,它們在決策生產之時會考慮社會責任,如著重員工的薪酬與待遇、主動招聘低技術或失業人士、重視環保問題等等。
務求增加對社會的貢獻,減少對社會的損耗。它們往往會因此而減少賺取可能賺到的利潤,但是,它們跟一般公司一樣,仍會賺取利潤,因為它們必需賺取利潤以求生存。
在中國開放初期,中國的國有企業多為以社會責任為目標,它們大量顧用當地市民,為員工提供大量福利,提供房屋、興建學校、醫院等等社會設施。
許多員工一生為國企打工,直到退休,員工退休後亦會得到公司的照顧。這些國企彷彿就像一個小的國家,市民依附這些國企生存,可謂生養死葬。(@@" 不知會不會包生仔...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