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回購買力平價學說]
[回基本概念] [回國際經濟學] [回宏觀主頁] [回本部主頁]


本站網址 http://browse.to/sy-econ

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國際經濟學




Macroeconomics
宏觀經濟學

解說



 
Biased Productivity : the Balassa - Samuelson Thesis 〔Lv6〕

當將PPP套用於計算已發展國家(DC)與低度發展國家(LDC)之間的匯率時,會產生一個問題:名義利 率與實際匯率之間出現一個有系統的偏差。

要展示這一個問題,有以下一些假設:
and (1
and (2
and (3

 P﹕物價或物價水平
 W﹕人工
 X﹕(平均)生產力
 T﹕(上標)在兩國之間交易的物品(Traded Goods)
 NT﹕(上標)不會作為交易的物品(Non-Traded Goods)
 t﹕下標中的細 t 代表現時
 有* 的表示外國(LDC),沒有*的代表本國(DC) 

(1及(2 是一個簡單micro的物價定義,物品是由生產成本所決定﹕人工及生產力。那是Adam Smith在原 富論中所說的,物品的原始價格,就是由勞工的生產力,或付出所決定。

(3說出,在一個國家中,人工的於不同的部門中是相同,因為假設了勞工於國家內可以隨時轉工。簡單 而言,即是生產要素是 Perfectly mobile。

這一個model 中最主要的爭議,是當中的一個假設﹕兩地在非交易物品中的生產力是相同﹕
(4

不過,在交易物品上的生產力,就是DC比LDC高。這反映了發達國家擁有比較優越的生產力,如工業﹕
(5

以上的東西中有一個重要的含意﹕非交易物品比交易物品的物價比率,DC 是高於LDC。要推出這一個含 意,我們由PPP作起點﹕

由於(5,

由於(3,
由於(4,

推至出 ,再將兩者相除,即是﹕

便會發現左手面比右手面大,亦即是「非交易物品比交易物品的物價比率,DC(無*) 是高於LDC(有*)」。


以上的分析尚未進入主題,現時開始分析重心問題,有關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之間出現一個有系統的偏差。

兩個國家的物價指數,分別是把交易物品與非交易物品相加,當中加入兩者所佔的比重 (a)﹕
DC's price index
LDC's price index

實際匯率(Q)是﹕

把兩個國家的物價指數sub 入,得出﹕

在之前的分析中,得知當出現時透過物品的套利行為,而導致 ,因為相同的生產能力(非交易物品),但人工上LDC比DC低。

把這一個結果放入實際匯率(Q)的數式中,可以得知Q是細於1(Q<1)。亦因此,令實際匯率細名義匯率。

這一個偏差有兩個含意,一是﹕如果DC的人把錢透過名義匯率換成LDC的錢,可以在LDC中買更多的貨品及服務。 這解釋與PPP不同,PPP認為錢在透過名義匯率變換後,仍然可以購買相同數量的貨品及服務。

第二個含意是﹕比較兩國間的人均收入(Per Capital Income)時,利用匯率把它們轉換後再比較的話,這樣的比較會不準確。 因為名義匯率不能反映貨幣在真正購買力上的問題。

 



全部圖畫的版權均屬其版權持有人,如有任何涉及版權的問題,請電郵給我。